江蘇,憑海跨江、擁湖枕河,是全國唯一同時坐擁江河湖海的省份,通江達海優勢顯著,海洋資源稟賦獨特。950多公里海岸線,一陣陣向“新”浪潮持續翻涌,藍色經濟正昂揚向上。
近年來,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以“大力發展海洋產業、服務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為使命,發揮基金投資帶動作用,大力支持海工裝備、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優勢產業領先發展。與此同時,集團著眼種質繁育、陸海接力養殖、海洋功能食物提取等關鍵技術,加快國內一流海洋生物資源創新中心建設,不斷提升產業與科創協同發展水平,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打造海洋經濟新增長點。
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內,由省沿海集團建設并運營的江蘇海洋生物資源創新中心實驗室初見雛形。首批實驗室儀器設備陸續進場,預計2024年下半年正式運行。作為搶抓新一輪沿海地區發展重大機遇、推進海洋產業向新興領域邁進的積極實踐,江蘇海洋生物資源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便致力于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相關研究。截至當前,中心已累計申請專利16項,開發了水產養殖病害快速檢測技術4套、微藻固定化技術1套,收集建立微藻藻種庫1個,改進并搭建微藻生產裝置1套,并試制了相應的產品。
“今年開始,我們和高校院所合作的條斑紫菜、巖藻多糖、褐藻寡糖、甲殼素利用復合酶制劑相關科研項目相繼啟動,目前都已取得初步成果。”創新中心負責人介紹,實驗室正式運行之后,省沿海集團將擁有集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產品開發試制多功能一體的綜合性研發實驗室和硬件支撐,為項目研發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
企業與院校聯合攻關、攜手成果轉化,已逐漸成為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引擎。創新中心與河海大學海洋學院合作的微藻項目已對技術成果進行了轉化,產生了4個商業化產品。踏浪歡歌間,由省沿海集團主導或參與的海洋項目正結出累累果實。
眼下,水上夏耕即將到來,連云港市贛榆水產苗種繁育和現代化養殖示范中心設施漁業集中區里,首批滿載南美白對蝦幼苗的運輸車整齊停靠。蝦苗箱被逐個從增氧水箱移至集中區養殖池,應用于工廠化養殖技術研究。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以養殖水體的循環再利用為主要特征,除了具有工廠化養殖的優點外,還在養殖廢水處理、減少養殖用水量和尾水排放量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利用循環水養殖技術,能有效解決養殖尾水污染排放問題,提高產量的同時,確保全產業鏈生態化發展。
“贛榆工廠化南美白對蝦高效養殖技術試驗”項目是省沿海集團和地方合作打造“藍色引擎”的生動縮影。
沿海,是增長極,也是保護帶。平衡好沿海開發與海洋保護的關系,是省沿海集團推進海洋產業“向藍向綠”的關鍵環節。
為改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省沿海集團切實履行生態資源保護重要責任,騰退7萬余畝經營魚塘實施“退漁還濕”,預留近5余萬畝建設黃海濕地和珍禽保護區,連續8年增殖放流改善條子泥海域生態,為候鳥遷徙增加覓食地。在此基礎上,集團持續探索濕地藍碳開發等前沿技術,提升濱海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集成創新水平,探索(近)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構建生態修復與固碳增匯協同增效模式,同步提升海洋產業的“含金量”與“含綠量”,藍色動能更加強勁。